“立体”英语
今天主要讲讲初中英语课程的设计理念。
一,课程设计板块
课程设计包括以下五个板块:语言知识讲解,语言环境营造,语言技能培养,文化体验,课程拓展。
我先说说为什么要设计这几个板块。
语言知识讲解主要承载着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学习,是以教材为主体进行的。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模块。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个原因。首先从英语这门语言本身的特点来说,句子结构比较复杂,有较多的从句和其他语法规则,所以我们需要摸清它的规律。另外,从我们学习英语的学习过程来说,汉语与英语语言的巨大差异导致了母语对英语学习产生负迁移。我们需要弄清楚英语的语法规则,从而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对规律的掌握可以让孩子们更高效地应用它们。
语言环境营造主要是给孩子们营造运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孩子口语流畅性的实现必须依赖真实的语言交际。
语言技能培养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其实以教材为载体的语言知识模块中,都渗透着这四项技能的培养。但是教材内容比较单薄,而且整体偏精确,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更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孩子的语言技能。尤其是听和读的技能。只有输入环节有了保障,才可能有高质量的输出。
文化体验在这里主要针对英语国家的节日文化。语言中渗透着文化,文化又需要以语言为载体。我们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希望孩子们了解语言中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体验分两个板块:课堂和生活。在课堂上,我们用英文给孩子们讲解英语国家比较大型的节日及其风俗。在生活中,我们把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搬到实际生活中,让孩子们庆祝西方的节日。除了用英语给孩子们讲解英语国家的节日外,我们还用英文给孩子们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中元节,中秋节,春节等。我们不仅要把外面的东西引进来,而且要把中国优秀的东西传播出去。有些友人会质疑我们崇洋媚外,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洋节?干国祥老师给出的回答是:“中国的节日是孩子们和家人一起团聚的节日,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必为了过节而让孩子留在学校。但是外国的节日则不同,国内没有这样的节日,那我们就要营造这样的氛围,让孩子去感受。亲身体验有助于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
课程拓展主要是针对那些在某方面有特殊天赋和兴趣的孩子。我们的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总有一些孩子需要更深层次的练习和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们的拓展课程就给孩子们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练习和展示自己的舞台。
总的来说,目前,除了教材,我们课外拓展部分从听和读的角度给孩子们输入的语音和文字的量是教材含量的10倍左右。当然这个量还远远不足以满足我们的设计。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分级,分类给他们提供更多可理解的原版的语音和文字素材,在大量浸润的过程中获得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
下面简要介绍下当前各个板块设计的理念及例子分析。
二,具体内容
1.语言知识讲解
(1)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
现在的教材总体来说比较重视交际性,基本也都是按照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编排的。比如初一上学期的几个单元是关于学校和家庭成员的。然而教材针对的是某些区域的一个群体。尽管话题比较具体,但是相应的内容仍然是广谱性的,不具备针对性。比如关于学校的话题,教材中的学校结构和设备对学生而言仍然是陌生的。那是别人家的学校!它和学生每日生活的校园不一样。我们的校园有剧场,有实验楼,体育馆和宿舍。但是教材中的学校没这些啊!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我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把内容都换成了我们自己的学校。我在准备这个课程的时候,运城国际的楼还没建完。于是我在网上下载了学校的俯瞰效果图。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很多时候,教材上的内容是叙述性的,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结。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思路呈现,那么学生很容易变成旁观者,过目(耳)就忘。而且长期被动的接受会让学生丧失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会努力让学生卷入,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让他们在选择和决策中发挥主体能动性。比如有一个单元讲的是到伦敦旅游。文章是一般的游记类型的文章,重点介绍的是著名的景点及特征。那些景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为了弥补日常经验不足,我们搜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帮助孩子们更立体地了解各个景点。但这还不够,如果只是按照课文脉络进行讲解的话,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和困难。于是我设计了如下的环节:由于行程比较紧张,如果你只有时间游玩这六个景点中的五个,你会如何规划自己的旅行路线?这下孩子们立刻来精神了,因为他们所要回答的问题涉及到他们自己的爱好和需求。于是有的孩子从自己的爱好出发,规划自己想参观的景点。这样Ta在选择前就会自己仔细阅读,充分了解各个景点的特征,并与自己的爱好作比较,做出选择。比如如果Ta对英女皇的寝宫和办公地点感兴趣,就会选择去Buckingham Palace。如果Ta对美术感兴趣就会选择去“National Gallery”。而有另外一些孩子希望在最短的时间游览最多的地方,因而他们会比较关注各个景点之间的距离及行走方式。不管是以何为标准进行选择,孩子们都是在以主人的身份规划行程,因而他们在阅读获取信息的时候是主动的,深刻的,而不是消极地被要求寻找某些和他们生命无关联的信息。
(3)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国孩子学习英语最大的挑战是缺乏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英语老师不知道怎么培养,而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初中孩子学习的英语材料可能是母语国家孩子学前或者小学低端所需要的智力水平。这是由外语学习的特征决定的。外语学习语言材料所承载的思维水平一定远远滞后于母语。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努力尝试在有限的资源中挖掘可以充分培养孩子思辨能力的机会。比如教材有一个单元是讲未来生活的,涉及到很多对未来生活的描述,比如机器人,空中汽车等,还有对未来学校的憧憬和描述。对于这些信息,孩子们会怎么思考呢?我们不能只让孩子接受单一渠道的信息,而要尽可能引发一些冲突,促进他们的思考。于是我问他们,你们认为将来还会有学校吗?孩子们的观点迅速分成两派。于是我组织了以此为主题的辩论。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关于未来的预测和想象。即使是那些基础比较薄弱,平时习惯于保持沉默的孩子,也按捺不住,想让别人听到自己的观点。于是也大胆地站起来说英文。虽然有孩子说得还不够流畅,甚至有些词汇也不会,但是他们在尽可能用英语表达自己。这就是非常可喜的情景。此时也是给学生输入的最佳机会。
辩论结束后,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梳理观点,并使自己的表述条理化,清晰化。我又让孩子们在之前充分辩论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观点,并提取自认为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演讲稿的写作。经过几次修改之后,进行演讲。很多孩子的演讲都很出色,出乎人的意料。
2. 语言环境营造
英语学习对我们的学生而言,连二语都算不上,只能算外语。这意味着,学生极度缺乏语言学习的环境。在授课环节,我们最大限度地将学生日常经验与课堂学习结合,力求概念的获得是自下而上的。但是学生初步掌握某些概念后,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应用,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才能真正地掌握它。但是我们不具备这样的环境,怎么办?那就给孩子们营造语言环境。我们给孩子营造语言环境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将课堂上的话题延伸到生活中;二是全方位地为孩子营造外语学习的氛围。这就是为什么我把演讲题目称为“立体英语”,意思就是除了平面化的文字材料的学习,我们还要将其拓展到生活当中,从二维变成三维,全方位学习和浸染。
(1)School fair(小初合办)
School fair就是教材话题延伸到生活中应用的一个例子。当时初中刚刚学完关于购物的模块,小学有部分年级也刚好在学这部分。我跟花花一说关于筹办School fair的想法,她立即就同意了,并发动小学组其他年级补上关于购物模块的知识。于是小学和初中合办了这次School fair。我们当时的设想是小学和初中同时都准备摊位,既是买方也是卖方。小学的冯老师和初中的张老师主动承担,共同策划了这次活动。结果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初中的大多数孩子并不摆摊,只买东西。小学的孩子大多数孩子只摆摊,不去买。为什么呢?我们事后分析了原因。可能是初中的孩子比较羞于摆摊做买卖。但是他们喜欢买,他们以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东西为豪,而小学的孩子以把东西卖完为豪,并不介意卖了多少钱。正是在这样不同的需求中,他们开始了物钱交换,并从中学会了讨价还价。
(2)English corner
教材中可延伸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并不多,我们需要更多可以用英语交流的环境。于是我们创办了英语口语角。口语角的壮大离不开运城国际很多老师的无私支持和帮助。他们都是主动报名,义务组织和帮助孩子一起练口语。你经常可以看到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政治,历史,地理,哲学等等所有你能想到的学科老师在夕阳下,在校园广场陪着孩子们练口语。那是一幅极其壮观且美好的画面,是运城国际独特的风景。是啊!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这些老师不仅热情陪伴孩子们练习,而且主动要求接受英语培训,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陪孩子们练习。英语组的张攀老师主动承担起培训的任务。是啊!最好的陪伴方式就是让自己不断提升,跟上孩子成长的速度!
3. 语言技能培养:
语言技能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下分别按输入:听,读和输出:说,写来说明。
(1)获取语言知识的能力:听,读
无论是听还是读,我们都必须在足够量积累的基础上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就是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浪漫感知阶段。除了教材之外,我们分别补充了两个层次的听,读材料。泛听,泛读系列及精听,精读系列。它们与教材的关系是,逐渐从浪漫过渡到精确。
(2)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说,写
输出方面,我们当前重点关注的是“说”。如果不为了应试,写作训练可以稍微延迟些。学生若没有足够的积累,太强调写作的技巧,也只是空洞机械的训练,没有思想。关于口语能力的培养,我们针对学生的日常学校生活专门开设了相关的口语课程,并带着孩子们在口语角中进行实践。口语课程中,我们关注的是孩子意义的表达与交换,关注的是语言的流畅性,对语言的准确性并不做要求和训练。目的就是鼓励孩子敢于开口说话,不要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开口。当孩子不再纠结于语言的准确性,且可熟练表达的时候,他们反而比较愿意接受语音上的进一步训练。比如教材里精讲过的文章,我们就会重点训练孩子的语音语调。孩子们也乐于挑战。因而我们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方式,在不同的板块对孩子说的能力做出不同的要求,力求既保证流畅性又保证准确性。
4. 文化体验:
无论中外,重大的节日,我们都会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但是我们只选取了三个节日进行庆祝:万圣节,感恩节和圣诞节。其中,初中没有参加万圣节。这其中的原因,还有一段故事。感兴趣的人可参看下面链接中的文章。http://www.jianshu.com/p/f1352afbae36?utm_campaign=hugo&utm_medium=reader_share&utm_content=note&utm_source=qq
为什么选择感恩节呢?因为感恩是人类共有的情怀,不分国界。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感恩我们得到的馈赠。当时运城国际处在建校初期,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选择隆重地庆祝这个节日,也是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恩,也希望这个节日成为运城国际的一个传统。当时节日庆祝包括了三个大的部分,装饰,聚餐,晚会。我们在餐厅和剧场进行了非常精美的装饰,几乎还原了国外过这个节的场景。聚餐部分,我们让孩子们自己做饭,带到学校,和自己的同学,朋友分享。晚会部分设计了节目表演和游戏环节,以“感恩,合作,分享”为主题展开。当时还联合语文组,一起筹办节目。语文组老师们让孩子原创了很多关于“感恩”话题的优美的小诗,并训练孩子们登台朗诵。游戏环节设计的均是需要高年级的孩子和低年级的孩子们合作完成的项目。孩子们非常喜欢。
除了感恩节,我们还很隆重地举办了圣诞节活动。它是宗教色彩那么浓厚的一个节日,为什么要举办圣诞节活动呢?一方面,我们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那个节日背后的文化(在举办活动前,我们找了大量的关于圣诞节和圣诞老人的影片让孩子们观看,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全面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它也是我们立校日下面的一个分支活动。我们用中文很隆重地庆祝我们的立校日,同时又怀着开放的心态了解不同的文化-圣诞节。此谓“中国风,天下心“。详细介绍,见下列文章链接。
圣诞节为什么说“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呢?
(1)节日课程
(2)节日活动(感恩节,圣诞节)
感恩节
圣诞节
5.课程拓展(给所有热爱者进一步学习和展示的舞台及机会)
我们的拓展课程主要针对晨诵和阅读拓展课程。孩子们学了一学期的英文歌后进入一个瓶颈期。一方面他们已经会唱很多的英文歌,另一方面,他们缺少深入的练习和单独指导,质量还不够高。因而他们需要时间和舞台进一步雕刻自己。但这必须是发自他们内心的热爱。于是我们举办了英语歌曲海选大赛。所有热爱英语歌曲的孩子都可以登上舞台展示自己。在这个舞台上,他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无论是海选前还是后,孩子们都可以找相应的英语老师和音乐老师进行训练,获得进一步的成长。
(1)英语歌曲大赛(小初合赛)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加,为了营造更加浓厚的唱英语歌的氛围,初中和小学联合举办了英语歌曲海选大赛,分别在校门口和操场留下了孩子们欢快动听的声音和洒脱的身影。从海选到决赛,此次比赛共持续了一个多月时间。
以下为小桥晚会上的英语歌曲决赛视频片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429x538v&width=500&height=375&auto=0
(2)短剧演出
对于介于浪漫和精确之间的拓展阅读材料Frog and Toad, 孩子们非常喜爱,并很乐意将其排成微短剧。那么孩子们就可以在课上课下练习起来了。
以下为初一英语课堂上随拍的小片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42o10f1x&width=500&height=375&auto=0
(3)歌剧演出
当时选择歌剧作为晨诵材料也有一个小故事。刚才已经提过,孩子们学了一个阶段的英文歌曲之后,进入一个瓶颈期。他们学习英文歌曲的速度非常快,不需要老师再像以前那样在课堂上教了,自学就可以了。这就意味着必须给孩子提供更有难度,更具挑战性的东西。《歌剧魅影》在我看来是极佳的材料。首先从语言上来讲,语言优美,也不难,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其次这部歌剧的内容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也非常有启迪性。它讲的是对爱情的认识,是自私地占有还是努力放手。它还讲到对人性的认识。每个人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他曾经被这个世界对待的方式。因而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宽容。最后,它是歌剧,具有极强的艺术美。我个人认为它非常适合作为这个时期的一个过渡。我刚开始实施这个课程的时候,恰逢干老师到运城教研。他听完后,觉得这个课程对唱法要求太高,不适合普及。我其实明白干老师的意思。他觉得这个课程对老师有较高的要求,不适合普及。他希望我能站在更开阔的角度,开发出适合所有老师和学生的课程。的确,我承担着开发课程的重任,但我同时是一个教室里的老师,如果不能把自己认为非常好的东西带给孩子,我会觉得非常遗憾。另外,这个课程到底能不能普及?我当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持怀疑态度的。干老师在很多方面都能高瞻远瞩,能提前预见很多问题。但是我始终相信,教室里发生了什么,最清楚的应该还是自己的老师。带着一贯不轻易放弃的态度,我胆战心惊地开始了尝试。如果是我自己个人的事情,我想做什么都是理直气壮的,谁拦也没有用。但是我是老师,不能不顾忌长者与前辈的忠告,因为我害怕因为自己的执拗而耽误了学生。直到有一天幽兰班的吴老师跟我说:“呀,莉莉,咱们班的孩子唱这个歌剧真好听啊,让人沉迷的感觉,比刚开始的时候好多了。”,我才放下悬着的心。对于其他两个老师的班级,这个课程是否适合呢?我心里并没有底,于是每次都会跟她们说,如果她们感觉困难,可以随时停止。但是她们依然紧紧地跟上来了。
当我发现很多孩子都能放声唱出来,而且唱得很好的时候,我终于敢于去实现我的第二个目标了,那就是把这部剧演出来。这个计划早在我筹划这个课程的时候就有的,只不过因为害怕它夭折,且我从来没有排过剧心虚,因而从来没有提起过。凡没有把握的事,我一般不会对外宣称。从没说起过这个想法,再加上最初实施晨诵课程时战战兢兢,因而我自己都忘了。直到看到孩子们能放声唱出来,这个念头才又重新冒出来。我在这个场合讲这些,当然不是故意要批评干老师,显示自己有多么厉害。(好像对了解我的人没必要解释这些。)我只想说,有时候要做成一件事,难免会遇到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和阻力,尤其是做开拓性的事物时,但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阻力,我们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心中的灵山。很多时候,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都会遇到柳暗花明的时刻。另外,我还想通过我自己的例子,给更多有想法,却又惧于权威而畏手畏脚的老师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作为老师,我们必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课程框架,但每个生命都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以自己独特的生命气质给孩子带来独特的东西。但我同时也意识到,这的确并不适合作为一个大众的课程推广。它在我的班级成功了,在运城国际初一成功了,不代表在别的学校,别的年级能成功。它不仅需要实施者自己多练习歌剧唱法,亲自示范,而且还需实施者坚定不移地相信,并克服途中的艰辛和畏惧。
以下为初一学生《歌剧魅影》演出片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420tzdy3&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最后,我还想说一件事:那就是在歌剧排演前后王校长的态度。我们宣布要排歌剧的时间比较晚,快接近期末考试。王校长当时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了一句:“要悠着点,有好的东西也要学会放放,不要太匆忙。”跟随王校长十几年,这大概是他第一次对我教学中的某个做法或者想法提出异议。他的态度并不强烈,因而我也并未有太大心理负担。最后演出完毕后,(这个歌剧凝聚着很多人的努力,尤其是全体初中英语老师和王伟栋老师带领的舞蹈团队)王校长非常激动地走上舞台,握着我的手,连声说:“恭喜演出成功!”这是他第一次上台跟我握手,第一次那么激动地跟我说话。那一刻,我才明白,他一直是绷着一根弦的。他所承担的并非他所表现的那么轻松。作为一个校长,他给了我们足够的自由,内心却承担着我们所不知的压力。运城国际小语组在舞台上之所以如此自如真实,也源于他给每个老师足够的自由和舞台。正是因为他的沉默,我们才有机会在舞台上发出各自不同的声音。在此,请允许我给王校长掬一个躬,以表达我深深的谢意,谢谢他这十几年给我自由创造的机会。